與新鮮人談自律自制
從小學到高中,身邊除了父母外,每天還有許多師長不時地叮嚀著:應該這樣,不要那樣。或許時間一久,習慣了,不會特別珍惜,甚至在中學階段,總自以為足以自理一切,所以有時還會為了父母師長們過度的關懷而感到不快;就這樣,風平浪靜也好,跌跌撞撞也罷,父母及師長們多年來無怨無悔的付出,總算在各位身上看到了成果,進入了人人稱羨的交大。
剛步入交大,一堆新鮮的事物讓大家成為不折不扣的新鮮人,此時的你,心裡是否想過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未來的四年大學生涯?當然,把十二條青年守則通通包括進來一定不會錯,更簡單的說:積極進取的態度!
Right! But, believe me it is not so easy!
在談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未來的大學生涯之前,在此先表達我個人對高中之前所有老師的無限敬意。由於他們的不辭辛勞,每天除了不斷地從旁關心及協助學生們的課業外,還必須事事以身作則,兼扮著業師與人師的角色,才得以讓一群桀驁不馴的學子,在成長中有所依循,專注於課業與知識的追求,行為舉止也日趨成熟穩健,中規中矩,這實在是一件艱辛且不容易的長期任務。
相信各位的父母師長們,在得知你們憑藉著本事進入交大後,除了與有榮焉、鬆了一大口氣外,心裡當然還是懸著,擔心著各位是否一如在高中般,也受到妥善的指導、照顧與督促。
再繼續往下談之前,我先說個小故事,曾經有位家長由於子弟在課業上的表現不佳,學校請其到校商談,在家長了解整個的求學過程後,感慨地說:「大學裡面沒有人師。」這位家長所指的,顯然是大學老師們沒能盡到責任,好好照顧、關心學生,時時加以督促並耳提面命,以致於其子弟課業表現不佳,步入延畢或退學的窘境。在當面聽完這句話後,身為大學教師一員的我,心中自然百感交加,試想,若有機會督促其子弟,勉其上進,那又有誰不願意呢?只是到底有那個大學生願意,每天在其身旁有個老師囉囉嗦嗦地告誡著,不要這樣,不該那樣。這件事後果的產生,是學生本身獨立自主的個性使然,應不是在大學裡面有沒有人師的問題。
要知道,每個大學教師的首要任務是把所自身所學的專業知識不斷地傳承下去,也就是說大學教師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業師,雖然,學校按例會要求各系規劃導師制度及為學生安排導師,但是這個制度絕不可能像高中一般,讓導師每天與學生相處,隨時耳提面命一番,通常是每個學期約個時間,見個面聊聊,或吃頓飯,關心一下而已;當然,這絕不是偷懶,而是導師們知道大學生原本就具有高度的獨立自主意識,不冀望有師長天天在旁盯著,甚至嘮叨不停。只可惜,同學們雖然欲顯現出獨立自主的態勢,卻往往在自律與自制的能力上有所不逮,也就因為如此,許許多多的課業問題或心理困擾,每學期都會重複不斷地衍生出來。
依目前的教育制度來看,學生的生活行為與習慣,本來在大學之前的教育,就應該受到足夠的薰陶與培養,換句話說,大學生的心智應該在某種程度上,對其生活與行為有足夠的自律與自制能力,再從學習中去嘗試,逐步發展出獨立自主的個性。只是,就自己長期的觀察,以及與學生接觸的多年經驗,深深感覺到仍然有不少的大學生,未能意識到周遭學習環境的轉變,了解到在大學的一切都必須獨力去追求與爭取,也因此導致難以收拾的結局。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學生的課業表現,雖然在剛踏入大學之時,老師及學長們即不斷地灌輸課業為先的概念,可是仍有不少的學生為了社團、感情、打工等因素,荒廢課業,使得成績直落千丈,終至無可挽回的地步;也有學生為了課業上的挫折,或稱老師教導無方,或稱內容太深,或稱毫無興趣,一味逃避,不願去面對、解決,甚而以翹課方式來表達其無耐或不滿,這自然不應是一位心智成熟者應有的表現,後果也很直接,反應在滿江紅的成績單上。
各位,千萬不要抱怨學校沒有人師,古有明訓:「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當你課業有問題時,課程的助教與老師是你最直接尋求答案的老師,而那些已經學會的同學或學過的學長也可以是你的老師,關鍵只在於你是否重視如何去解決問題?是否想過一個問題未解,後續會引發更多難解的問題?問吧!不是只有馬路長在嘴巴上,各種答案同樣都長在嘴巴上,不要再存有高中前的心態,期盼父母或師長主動前來關心,為你解決問題,自己若不先跨出一步,就不可能拉近與別人的距離,就不可能獲得他人懇切的幫助。
記住,大家要以「生活自律,行為自制」的態度去面對未來的大學生涯,只有時時提醒自己,好好管理自己應該有的生活步調,不斷要求自己,努力克制自己不該有的行為舉止,這樣才能讓自己更穩健,更成熟。當然,豐富的大學生涯與美好的未來前景也就可以預期了。